?点击标题下的生活与健康报
张大伯今年64岁,江西人,身体还算健康,退休后在家一门心思地侍弄自家的菜园子。近一年来,张大伯发现自己身上莫名其妙地长了很多疹子,看上去红红的,奇痒无比。张大医院治疗,用了多种止痒的药膏,但都收效甚微。这些皮疹“前赴后继”,日夜不断的瘙痒折磨了他好几个月,于是来到浙江大学医院就诊。
皮肤风湿科程浩教授仔细查看了张大伯的皮疹,并详细研究了他的整个病情,发现一个特别的情况——他的嗜酸细胞非常高。作为机体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细胞成分,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有关,也可能与寄生虫感染或肿瘤有关。通过鉴别诊断排除了其他疾病后,程浩教授将目光锁定在了寄生虫感染上。
其实,显微镜下寻找虫卵及虫体非常辛苦与困难,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极好的眼力。在皮肤科王瑶瑶医师第5次送检大便标本后,检验科赵锋医师终于发现了这些小东西,经确认这些虫子是类圆线虫。
“既然在粪便中找到了寄生虫,身体哪些地方会有这个小虫子呢?”通过进一步排查,在胃十二指肠镜的检查中发现消化道的黏膜上也存在寄生虫。同时,呼吸科吴晓虹主任医师通过支气管镜检查,从肺泡灌洗液里也发现了虫体。
既然找到了引起嗜酸细胞增高的罪魁祸首,下一步就是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了。目前,医生们和张大伯正在和这个虫子作斗争。
程浩教授表示,目前治疗类圆线虫的药物相对较少,部分药物都难以买到,治疗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如何预防感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类圆线虫既可在宿主体内繁殖,又可在水和土壤中生长,还可由被禽畜污染的食物(如虾、蟹等)和水源传播至人体。
“不注意饮食卫生,经常喝生水、吃生的食物或者未煮熟的螺类等,不小心吃到泥土,皮肤黏膜破损后接触河水或泥土,均有可能感染类圆线虫。”
程浩教授介绍,张先生在家务农,感染来源可能是水、土、未煮熟透的螺或蔬菜。粪圆线虫危害性很大,成虫可寄生于小肠,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病症。幼虫可侵入皮肤和黏膜进入血液,寄生在肺、脑、肝、肾等组织器官,引起呼吸系统以及其他多种器官的病症。
程浩教授提醒大家,
眼下又到了烧烤旺季,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安全,尤其是在吃虾、蟹等水产品和烧烤食物时一定要烹煮熟透,忌喝生水,喜欢生吃的朋友们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国家检验合格的产品,喜欢自己种菜的朋友也要注意,肥料很重要,菜地也要杀虫。
(谢文竹周素琴)
生活与健康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