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医院
姚志荣教授
在我国教科书以及临床实践中,湿疹(Eczema)和特应性皮炎(AD)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疾病。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具有皮疹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浸润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的特点。我国所谓的“湿疹”并不包括AD、接触性皮炎、尿布皮炎、口周皮炎、汗疱疹、脂溢性皮炎等,这与国际上关于湿疹与特应性皮炎的分类形成强烈反差。在国际上,尽管也存在争议,但所谓“湿疹”,是指“瘙痒性的丘疱疹过程,急性期伴红斑、水肿,慢性期以肥厚、苔癣化、脱屑为主;是一个描述性的词语,而不是一个特异性的诊断。
对于AD,我国大多数皮肤科医生只有在皮疹非常典型时(比如对称性的屈侧湿疹),才作出这一诊断。相当一部分医生认为,AD必须严格符合Hanifin和Rajka或U.K.的诊断标准,部分医生特别强调阳性的特应性家族史的重要性;一旦某条标准不符合或是信息不全面,即否定AD的诊断,即诊断为湿疹。因此,临床上,面对许多轻症、缓解期、不典型的患者,诊断湿疹的比例远大于AD,也正是因为有湿疹的诊断,导致以往我国AD流行病学调查是AD的患病率显著低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年一项中国12个城市范围的1~7岁儿童AD流行病学调查,以皮肤科有经验的临床医生现场诊断为金标准,结果显示,AD患病率达12.94%;其中74.6%属于轻症患者,在应用Hanifin和Rajka或U.K.诊断标准时并不符合AD的诊断,因此参照这两个诊断标准所得的患病率显著下降至4.62%和4.76%。可见,机械地应用Hanifin和Rajka诊断标准或U.K.诊断标准来诊断AD并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有必要建立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的原因。
尽管我国早就有“四弯风、绣球风、旋耳疮”等早期类似于AD表现的描述,但中国皮肤科医生真正开始认识AD一词,始于上世纪80年代Hanifin和Rajka诊断标准的应用,因此,中国皮肤科医生对于AD的诊断通常是严格符合Hanifin和Rajka诊断标准的;年的康-田标准是Hanifin和Rajka诊断标准的缩减版,年顾恒教授验证U.K.和康-田诊断标准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是以Hanifin和Rajka诊断标准为金标准;这些都反映出我国皮肤科医生诊断AD时对于标准的极端重视。年,张建中教授提出AD的诊断标准,相对简单明了,对临床医生诊断AD应该有明显的帮助,但将“对称性的湿疹(皮炎)”作为必要条件,有可能排除不了临床形态不典型的AD。
中国AD的诊断几乎依赖于诊断标准的原因,主要还是我们对于AD的本质缺乏基本的认识,很多皮肤科医生尚未认识到,我们通常所诊断的湿疹实际上是轻症或具有不典型形态或分布特征的AD。事实上,至今,国际上没有统一、适用于各国或各年龄段的诊断标准。我们在从事研究、描述病例时,不能没有诊断标准,它是研究可重复性的基础;但我们也不能迷信诊断标准,不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完全可能是AD,反过来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也可能不是AD,临床医生应该正确把握和认识AD的本质,才能更加准确的诊断AD。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