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顾名思义,肯定是跟湿有关的病,湿一定是脾的问题。
OK,一句话道明该病的根源,按治病要治本的原理,追根溯源是去脾湿,去脾湿请看上上上上篇长夏的文章,你看我答应你的,一句话本篇已解释完毕,节约时间的可以收摊了。
有时间的followm。
湿是可以附着在体内任何地方的,
比如:
与燥热结合就是湿热,与寒结合之后就是寒湿,这两种都是在体内,
而体外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而体弱无法承受的时候,就叫内湿外邪,湿疹只是体内的湿表现在体表的一种形式而已。
用我们的感觉来分类,痒和不痒
痒都与风有关(风属木,木属肝),用制约肝木的方式即可解决表症的痒,比如体表搽白醋(白醋味酸,主收敛,酸味又入肝),搽黄连膏(黄连清热去湿,泻火解毒)。
不痒的湿疹,健脾祛湿就好,解除体表疹子的方式可以用刮痧直接作用于患处,喝紫苏叶水打开毛孔出汗除湿,蒸桑拿,艾灸甚至是拍打体表。
用颜色分类,红色和不红的
红,则是有热有火,和心有关(红色入心)
不红,如果是水泡状,那么就和水有关,是水湿,和肾有关。
好了,说实例,
写这个话题也是来问湿疹的朋友很多,虽然已经入秋,今年暑湿过重,口味更重,所以症状多属又红又痒,有点经验的人自己在吃湿毒清胶囊,这是一个很经典的主方,
成分包括:
地黄、丹参、当归滋阴润燥,凉血祛风;
蝉蜕疏风散热,透疹止痒;
苦参、白鲜皮杀虫止痒,燥湿解毒;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土茯苓除湿解毒;
甘草调和药性
辨证施治的角度,湿毒清是治标的药,病症出现时,将此刻身体无法承受全面爆发的湿热清除出去,然而并没有治体内产生湿热的根,强健恢复脾胃功能才能自动调节脾湿,所以健脾是整个湿疹治根的基础,没有湿哪里来湿疹。
而于我自己,首选也是泻下(我的泻下不止是清热是直接拉肚子的方式),来的快嘛,同时补脾健脾,同补同泄在中医上是常用方式。
但老年体弱多病的状态,泄法慎用,泄太伤身体元气。
我继续懒去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