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翟志光
文字整理:马颖
《黄帝内经》有句经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的一个意思是说冬天养精蓄锐,留下的好东西到春天生发出来。而冬天没有养好的人,拿什么来发呢?所以《黄帝内经》又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上一个冬天没有把精华封藏好的,这个春天容易得外感类温病。发陈的另一个意思是说,如果你攒了很多年的旧病,到春天也该发了,所以,春天也是很多旧疾重新发作的时候,皮肤病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荨麻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类型,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风疙瘩。
很多顽固难治的荨麻疹,西药治疗只能控制症状,停药就会复发。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是指反复发作或者间歇发作超过六周就是一个半月,就可以称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疑难病,15%到20%的人一生至少发生过一次荨麻疹,因为各种不同因素的参与,大约10%的急性荨麻疹或转变成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虽然对机体没有太大的损害,但是呢,会给我们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有些病人求医,因为瘙痒特别剧烈,钻心的痒,患者很痛苦,大部分一到晚上就加重,怎么挠都不过瘾。没有得过的人是不懂这种痒的。由于发作时身上会发起一片一片的风疙瘩,而且过一段时间就下去了,象风一样来无影去无踪,中医认为风邪是荨麻疹的主要病因。下面谈谈这种风邪从哪里来?
首先是外风。刮风是自然界的正常气候,但是当它超过人体的承受范围的时候,就成了致病邪气风邪。而同样的气候条件下为什么有的人荨麻疹发作,有的人就不发呢?因为不发作的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荨麻疹发作的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肺脾之气充养的卫外之气即卫外部队虚而不能固表,风邪就滞留在皮肤和经络里面了。
如《风痉隐脸候》云“风入胰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脸”。汉《金匾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曰“邪气中经则身痒而隐疹”。《金匾要略·水气病篇》说“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发痒”。《素问·风论》谓“风者,善行而数变”。大凡发病骤急,来势迅速,疹块大片,消退亦快,伴有剧烈痉痒,归为“风候”的特点。对于这种征候,我们采用固表祛风的办法治疗。
再一个是内风。内风所致荨麻疹,多因血虚而肝无以藏,“血虚生风”,内风阻滞肌肤腠理而发病。那么血虚为什么会生风呢?中医认为人的气血盈亏,如同海水一样,水多的时候,一点风不足以翻动水面,而水少的时候,轻微的风就可以掀起风浪,这叫外风引动内风。
血虚生风表现为风团疹块的颜色偏淡,瘙痒不休,夜间加重,迁延不愈,伴头晕昏蒙,面色黄白不华,夜寐不安,这时你可以看到病人的嘴唇颜色是发白的,舌质也淡,脉象是细的,细为血虚之象。这种情况好发于中年以上妇女,仔细一问,大多数容易健忘,月经量偏少,再追踪一下以前,大多数还有贫血的历史。此时应滋阴养血、润燥止痒,正如《医宗必读》所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至于慢性荨麻疹反反复复,好一阵坏一阵,缠绵难愈,必须要考虑另一个因素就是湿气了。慢性荨麻疹之所以反复发作,风邪之所以缠绵难去,关键在于有“湿”、“虚”的存在。湿性粘滞,风与湿合,则风邪难去;虚则正不胜邪,风邪稽留。湿气是留住风邪久久不能散去的关键环节。不少情况下,“湿”与“虚”同时存在,导致临床表现十分复杂,这时辨证就需要大夫的功力了。
如果以上因素都考虑到了,疗效还不明显时,中医有个观点,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不论是外感邪毒客于皮肤,还是内伤所致毒邪蕴结皮肤,皆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脉络,生风致痒。因此,气血运行迟滞,闭阻络脉,日久成瘀为慢性荨麻疹主要病机。瘀的表现有的嘴唇发暗,有的舌面有瘀斑瘀点,有的舌下络脉瘀滞,妇女的话月经色暗黑有血块,男性有时会影响到性功能。《血证论》曰:“此血不去,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治血证,总以祛瘀为要。”此时荨麻疹的治疗勿忘活血化瘀。
对于荨麻疹患者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要求与禁忌,烟酒是要忌讳的,除此之外我把它总结为七个字:辛辣发物真动怒。辛辣助湿生热,耗血伤阴,算是荨麻疹和皮肤病的大忌。海鲜、鱼、虾、蟹、羊肉这些发物,容易加重荨麻疹和诱发新的皮肤病,也要忌掉。很多皮肤病的诱因是由于生了一场大气引起的,临床上发现生气郁闷会加重皮肤病的症状。大家知道人体总管情志的脏腑是肝,肝在五行属木,情志不舒生气动怒则肝气太旺,本来是金克木,而木行太旺,反过来就会克制金行,肺属金,中医有个词叫木火刑金,导致肺气不利,而肺主皮毛管理皮肤,所以真动怒容易加重皮肤病的症状。
翟誌光:
字守拙,男,中醫博士,副主任醫。幼時學文,及長學醫,
兼修太極,研究古中醫。
擅長治療:皮膚病,男科病。註重中醫理論對臨床的指導作
用,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形成“皮科重濕熱,男科重痰瘀”的
診療特點。
温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药方和中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擅用。
翟廬醫話∣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在这里
遇见原汁原味的中医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养生丨太极丨真气运行丨皮肤科丨出诊时间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醫原創思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