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湿疹古称“胎风”、“奶癣”,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最早可见于2~3个月的婴儿,2岁以后发生的概率会减小。
婴幼儿湿疹大多发生在面颊、额部、眉间和头部,严重时躯干四肢也会出现。
另外,婴儿接触尿布的部位也会出现红色皮疹,称为“尿布疹”。
正因为湿疹很常见,于是经常有家长疑惑:为什么别人用的好好的药物在我家孩子身上没效?如果知道中医是如何看待皮肤的,就能很好理解了。
中医认为皮肤在人体中一是保卫作用,二是交换作用。皮毛也承担了部分肺的工作,可以参与体外的大气与体内的浊气的相交换。因此,皮肤病首先是整体脏腑功能失调,然后各种外因趁虚而入才致病。所以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和五脏气血入手。见皮治皮,永无愈期。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核心是外因(外来的致病)与内因(“脏腑功能紊乱”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受到破坏”)相结合产生的中介症
相同的外来致病因素,由于患儿体质的不同,其中介症的表现和程度上有所差别,临床上的表现也随之不同,进而其调治的目标和重点也各不相同。因此,清利湿热的药物对湿热重的患儿有效,但对津亏血燥的患儿则无效。
即使是同样的湿疹,因为患儿体质不同,诊治也可能相应有异
婴幼儿湿疹中常见的中介症有哪些呢?
对于婴幼儿湿疹,常见的中介症及其导致的外在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湿,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瘙痒、水疱、脓疱、糜烂溃烂、渗液。其特点多发于身体下部,迁延日久,缠绵难愈。
②热,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红、痒、灼热炘灼感、脓疱。其特点为红、肿、热、痛。
③风,常见症状表现为:淡色疹、淡色干燥疹、风疹块、干痒。其特点为发病迅速、消退也快、游走不定,泛发全身,瘙痒无度,多为干性。
④血虚及皮肤失养,常见症状表现为:缓而持续的痒、深的皲裂、飞屑、麻木感、蚁行感、板硬。
在小儿湿疹发病过程中,脾胃的功能正常与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儿脾胃娇嫩,如果过食肥甘(肥腻、甜食)或牛奶,易生湿热;如果摄入不足或过食生冷,则易生寒湿。
饮食上不注意的话,既会导致湿疹的发生,还可导致湿疹的缠绵不愈。粑粑麻麻们一定要当心呀!
中医如何治疗婴幼儿湿疹呢?有内治法,也有外治法。对应不同的情况,中医会给出不同的方剂治疗。
急性湿疹中医上为风湿热证。主要表现为红疹、多有脓水渗出,瘙痒难忍,常伴有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等症状。
?治宜祛风清热利湿,方用消风导赤汤(生地,赤芍,牛蒡子,白鲜皮,银花,薄荷,木通,黄连,甘草)。
慢性湿疹中医上为风热血虚证。主要表现为干燥脱屑、发红、奇痒、久之皮肤变厚、粗糙、一般无渗液、抓后出血,伴有烦躁口干、大便干结、舌红苔微黄而干。
?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四物汤加减(生地、当归、赤芍、川芎、蝉蜕、地肤子、白蒺藜)。
常用外用方剂常用的外治药物的使用原则,主要是根据皮肤损害的表现来选择。
?急性阶段,如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可用洗剂、粉剂,有时可用溶液湿敷;如大量渗液或剧烈红肿,以溶液湿敷为宜。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
?在慢性阶段,有侵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
常用的外用方剂有:
(1)急性发病,滋水多时用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煎汤冷敷。滋水减少时,用青黛散(青黛60,石膏,滑石、黄柏60打粉)麻油调搽。
(2)丘疹、脱屑为主的,用三黄洗剂(大黄、黄芩、黄柏、苦参等分煎汤)外洗。
(3)慢性湿疹,可用青黛膏(青黛散75克,凡士林克)或蛋黄油(煮熟鸡蛋黄3、4枚,放入锅中文火煎熬,炸枯去渣存油备用)
作者简介:郎庆波医师医学博士。曾就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院。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学科的教学及临床实践。临床方向以内科为主,兼涉妇科、儿科、皮肤科。擅长心脑血管、消化、呼吸、神经等系统的常见病治疗;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中医食疗及膏方调理。
中医科预约:-
郎庆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