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相信每个在读学医的,或者已工作了的医务工作者或多或少,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亲朋好友咨询你,“孩子想学医,以后的发展前景怎么样?”或者家长一厢情愿的想让孩子去学医,好让家里多一个健康保障。算算自己读的医学本科5年(其他专业是本科4年)+硕士研究生3年+正在进行的2年住院医师规培(已减免1年,总共3年),在这10年时间里,如果平均每年有1-2个人向你咨询报考医学是否前途光明,那么你所谓的建议,会影响10-20个孩子的人生轨迹。
其实,作为过来人,你对那些一门心思报考医学院校的孩纸说的那些话,真管事?未必!你的口水或许远远没有一部完全不符合现实的医疗剧对他们的影响要来的大。已在坑中的自己,苦口婆心的劝导孩纸不要往坑里跳,最终结果是依然奋不顾身毅然决然的往坑里跳。要不要学医?作为一名出自普通家庭的医学生,笔者想从自身出发,说一说自己学医的心路历程以及目前医疗行业的现实问题,我会尽量把我所经历的,所看到的,听到的,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告诉你,想不想学医,要不要学医,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你.......
从我自身选择学医这件事开始说
我是一名来自于普通工薪家庭的医学生(相信大部分人都跟我的家庭环境相似),当时选择学医一方面是自己对医学的好奇心,还有就是我爷爷的建议。我还是初中生的时候,平时中午吃饭都是跟爷爷在一块儿吃,经常听他一边抽着烟,一边听他跟我聊天逗我,“长大后考大学要么学医,学医的话,中西医都要学,当一个了不起的医生,最起码不能比咱们十里八乡都出名的某某大夫差,要么你就学翻译去,将来爷爷我出国了,你来当我翻译......”,小时候受到医学启蒙的就是一部医疗剧,电视剧的名字叫《无限生机》,到现在想起来,抛去专业知识,这部电视剧拍的太好了,把医务人员的累还有各种心酸都完整的有血有肉的演了出来,医生这个职业在我的心里就埋下了一粒种子,觉得医生身上都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有着悲天弥人的大慈悲,感觉跟西方的耶稣、东方的释迦摩拉有着相同的属性,却又那么真实(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但医生还带有凡人的属性,担任神的职务,所以会有身心俱疲,后来学了医回过头看,怪不得这部电视剧这么真实,一方面这剧本就是医生写出来的,甚至每一集的序幕都会标注该集是由谁编辑,另一方面他的拍摄模式参照了国外著名的医疗电视剧“急诊室的春天”,连前面序幕的模式都一样,相信主动选择学医的孩纸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受到这部电视剧影响的。后来在我正读高三时,家中的那场变故最终让我决定走上学医这条路,我爷爷去世了,而我在却没有在他床前送他最后一程,这也是目前我人生中最大的遗憾,父母不想让我看见他最后离开人世时已被病痛折磨的形容枯槁,皮包骨头的样子,直到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我才从10多里地外的学校回来,直到离家门口还有米时,路过一个街坊门口的时候,才被一个邻居告之我爷爷已不在人世,明天就要出殡了,对我来说犹如晴天霹雳,这也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接触死亡,与亲近的人天人永隔,我只能是一边哭一边往家跑。后来才从我母亲嘴里零星的听到,爷爷是因为喉癌晚期去世的,我见他生前最后一面的时候,他人已被病痛折磨的整整瘦了30多斤,那时候我还傻傻的问母亲,爷爷怎么瘦了,而他的不舒服症状到诊断为喉癌晚期我印象里差不多有4、5个月的时间,先是发现身上起不知名的疹子,诊断为牛皮癣,紧接着颈部长了一个肿块,开始贴各种膏药,吃各种药物“去火气”,最后还是通过在省城当医生的一个表哥找见专业的耳鼻喉科大夫看了一下片子才知道爷爷得的是喉癌晚期。
听母亲说,爷爷最后2周的时间里已经基本不能进食任何东西,有时吃进去的药还有稀饭还会混着血块一块儿咯出来。当时我就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生几年,早早学医归来,爷爷的病就不会拖延这么久,或许还能治好,继续陪伴我们几年,一直到我顺利考上大学,毕业后学成归来的那一刻,那时的我感觉世上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去选医学专业,再苦再累都愿意,相信努力的付出会有丰厚的回报。等到高考分数线出来后,我只超过一本的分数线5分,怀着必须上医学院校的决心,第一志愿写的本省的XX医科大学本硕士连读临床医学专业7年制,第二志愿本省的XX医科大学临床医学5年,第三志愿XX医科大学......
相信不少学子,在选择上医学院校之前,就已经听说过了医学院校的苦与累,但仅仅是知道,怎么个“累”,并没有直观的感受,有句形象的比喻“好不容易熬完了高三,学了医,发现又得再上五年的高三”,对于那些高考大省的莘莘学子来说,可能每天上晚自习是家常便饭,学了医后你就得有天天上晚自习的准备了,大城市高三只上过1年晚自习的你想想是否需要这样的大学生活,毕竟8年的时间,人一辈子有几个8年可享受,可挥霍,尤其是这辈子最美好的8年!“考试月”这个词估计所有的大学都有,医学院校肯定也有,对于具体到一般综合性大学的某个专业来说的话,所谓的考试时间只是集中在一周左右的区间内,所以说对于某一个专业来说也称之为“考试周”,由于综合性大学的专业比较多,不可能把所有的专业全都集中安排在一个某一天或某一周内,需要把所有专业的考试分开来考,时间差不多是月把的时间,对于学校整体来说是考试月。然而,医学院校的考试月的含义就是另一回事了,对医学专业来说,在放假前的一到两个月,每一个医学生平均每隔3到5天天要面临一门考试,每学期需要考10门以上的课程,所以说对每一名医学生每一个学期的考试战线长度基本上都是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医学院的学渣就是要突击,连续突击一个月,每3天来一次验收成果,呵呵,这对体力、脑力还有心理绝对是很大考验......)。考试期间一经发现作弊,直接取消学位证,相信每个医学院校都有这样的传说(某某因为作弊被取消了学位证......,不要奢求监考老师看见你作弊,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你一马,在正规医学院校里绝对不可能(所谓正规的医学院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些通过考研考到其他学校的学生,抱着侥幸心理去试探老师的底线,结果使自己坠入深渊。请记住,如果你是一名医学生,永远不要试探监考老师的忍耐程度,你会后悔的......),在医学院校里最忌讳的就是考试作弊,每年其他一些非医学的职称考试如果被安排到医学院校的老师监考,绝对都是苦瓜脸,因为医学院的监考官可以说是所有大学里面最偏执的,如果今天对你网开一面,将来有可能一条本可挽救的生命因你而丧命,所以宁愿你作弊被抓取消学位证,将来因此找不见工作,也不想让你这样的人去祸害别人)。
相比枯燥的医学课程,大学本科第5年的实习阶段表面上是你可以进入临床初步见习实习了(一般情况下,按照规定因你未取得执业医师证书,你不能直接接触病人,只可远观,不可对病人实施医疗操作),但你还须面临升学的压力,自古华山一条道,本科毕业只能再去花3年的光阴去上研究生或者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如果不呢?医院雇佣一个没有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你,这是一个趋势,已经被国外证实(昨天参加一个讲座,一名国外眼科的医生讲述,哪怕你考取了执业医师执照,美国的医疗机构不会雇佣一个没有完成住院医师的医学生,中国的医学教育正与国际接轨,没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医院雇佣这是必然的。注意:我所说的“将”可不是十年八年后的事情,而是很可能明年就会成为现实!你大医院的招聘条件,都要求毕业生取得具有毕业证、学位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外加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要取得这四个证书可不是本科5年,而是最少8年的时间)。
在经历了大学5年加硕士研究生3年的修行,回过头来看,当时选择这个专业绝对是感性压过了理性。这个专业,每一个学期要面对繁重的课程压力,可能是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曾经跟其他专业的高中同学交流过,从表象上看他们的专业书跟我们的专业书好像是一样多,一样厚,但同样的一本书,上课的时候可能老师只讲三分之一的厚度,而医学的本科教育在于通科教育,一本书课堂上老师需要把这本书的五分之四以上的内容给你讲到,到考试的时候同样是考一本专业书,考试范围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需要记忆的知识总量应该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社会的发展在无休止的榨取知识分子的价值,医务人员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却不能把自己的价值放到一个合理的价格,至于有多不合理,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
一旦选择学医,你得押上你人生中最美好的8年光阴。8年过后难道就苦尽甘来了吗?这8年的时间只是锤炼你抗压的基本能力与熬夜的能力,因为后边小大夫的生活会比医学生更加摧残你的意志。
个中委屈只能一人咽
别说还未报考医学院校的高三生的你了,那怕在医学院的高年级本科生也并没有对临床工作的累有清晰的认识,本科期间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