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熬药。现在很多人不会熬药,所以来门诊找我看病的人,我发现你们不会熬药的,我都建议门诊代煎。原因是:一,熬药技术直接关系到药效(这是我比较看重的);二;不会熬药的人,最容易把药熬糊(糊了就不能喝了,糊药有毒)损失就惨重了,我这里一付草药贵的情况多元钱呢!
我是中医扶阳派,擅长、喜欢用姜、桂、附。其中最难熬的附子,我已经帮大家熬好了,灌装到了袋子里,这样既用药安全,又节省大家时间。这个是纯义务,我从来没有加过钱在熬药上一分钱,每次熬药就是半天时间。人参如何煎煮?很多中医不会用人参,更不会指导患者熬药。人参、三七参、西洋参的有效成分是三种类似的皂苷,有同样的特性,这个特性很少有人知道。中医书籍里人参都是另炖的,但是为什么另炖,如何另炖?是没有说清楚的。这三参最怕高温,所以不适合直接煎煮,需要隔水炖!!!就像蒸鸡蛋糕一样,把人参放到碗里,加适量水,隔水炖或者蒸。为了方便,也可以这样煮:人参单独加水毫升左右,文火(最小火)煮30分钟。熬好的人参药液兑入整体熬好的过滤出来的药液里。还可以泡水服,一日可以泡三五次,最后把人参嚼服了。阿胶如何煎煮?中医书籍阿胶需要烊化,和人参隔水炖一样,化成液体后兑入整体熬好的过滤出来的药液里。为了方便,可以这样:把阿胶打成细粉,用刚熬好的滚烫的药液冲阿胶粉,搅拌融化即可。葱白如何煎煮?葱白是不耐煎煮的,不能熬太久,否则就无效了!整体草药马上熬好时,放入切碎的葱白,搅拌三五分钟,如同涮羊肉一样。大黄、黄芩、肉桂后下时,熬药方法和葱白一样,其他后下药也一样。我喜欢用龙骨、牡蛎、灶心土、磁石、生铁落(需要包煎)、珍珠母等等,这些中药需要先煎。您回去,可以把这些先煎的草药放到一起,加大量的水,先煎一个小时,过滤去渣,用过滤出来的药液去煎剩下的草药。为什么这样?因为这些草药都比较沉重,和其他草药一起熬容易糊锅。古中医把这个操作称之为:煎汤代水。
我的草药,熬药时间和别人不同。第一遍需要熬40~50分钟(水开后计时),一般不建议熬第二遍,但是现在草药价格越来越高,我的患者经济条件不好的居多,所以可以熬第二遍。第二遍熬25分钟左右就行。可以再熬个第三遍泡脚,这样效果更好。如果,肠胃不好的人,建议熬一遍内服,第二遍泡脚就行。
凡服李氏中药皆禁服:
一.
生、冷、酒、醋、醪糟(米酒)及含酒精的饮料
二.慢性病人禁服:
荤菜类:公鸡、鲤鱼、鲢鱼、海鲜、乌鱼(斑鱼)、兔肉、鹅肉、鸭肉、鹅蛋、鸭蛋、皮蛋、盐蛋。
素菜类:绿豆、海带、豆腐、豆花、莲藕、藕粉、荷叶、香菜(芫荽)、胡椒、野菜、胡萝卜、南瓜、地瓜(凉薯)、扁豆(鹅眉豆)、魔芋豆腐(黑豆腐)、含碱的面食、白糖、蜂糖(蜂蜜)及部份水果(西瓜、柿子、香蕉、柚子),其它水果可加热食用
三.外感疾病者皆禁服:
燥性食物,如油炸、煎炒、烘烤、火锅等。
李氏中医调理散(煎药包)
煎药包煎药方法:
每日一包,直接熬就行,不需要把药粉倒出来。为了熬出有效成分,您可以把煎药包剪开一点就行了。
加水适量(不会熬药的人可以取3碗水,熬成一碗即可)泡45分钟(注意泡药水不能倒)
把水烧开,开始计时间,熬30分钟后把药液倒出来;
再加水适量,把水烧开,开始计时间,熬20分钟后把药液倒出来;
把俩次的药液混合,分俩次,早上、中午饭后或早上、晚上饭后60分钟服。
(您可以一次煎3包3天的药,放冰箱里。)
服药方法
1、每日服三次,每次约—毫升。儿童减半或遵医嘱。
2、饭前或饭后一小时,将药加热后服用。
3、若同时服西药的,请和中药相隔2小时服用。
伏天可以喝中药吗?
内蒙古人大都是陕西、山西人走西口到此。所以保留了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其中一条就是:伏天不喝汤药。
从内经、伤寒论成书的年代到近现代没有一本古籍记载,伏天不喝汤药的。
所以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经云:“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伏天容易中暑、伤湿,内蒙古也多风热出现。如今人们生活现代化,和古时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更易伤于寒凉食物,现在的寒湿疾病更多。
如此种种疾病,试问中暑有西药吗?上火有西药吗?这些病都是中药解决。
而且某些寒性病变,如寒邪凝滞导致的痛经、腹痛、风湿关节疼痛,或阳气虚衰导致的下肢冷痛、腹泻等疾病,最好的治疗时节恰恰是伏天。
找我看病的患者也需要了解一下:我治病的方案和过程。
扶阳医学的治病次第:(很多病人和医生无法良好沟通配合的主要原因是追求自我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治病一段时间后没有感觉或者出现排病反应。临床上我只能靠舌和脉判断治疗是否有效,很少靠患者的反馈感受判断。因为药和病,药和人的结合反应,这种感觉有时候是不舒服的。很多医家称之为排病反应。我认为但凡是从疾病根本调理治疗的方案,都不会舒服。只有姑息养奸的调和妥协的方案才会暂时舒服,就像抽大烟一样)
扶阳医学治病次第第一步:考察个体差异,查明病患阳气状况。第二步:根据病患阳气状况相应制定方案。阳气伏藏者,破冰起阳,以交通上下,交通阴阳;阳气外越者,纳气归元,引火归元以复阴阳位置。阳气阻滞者,以疏通为主,通阳为要。阳气种种故障,根源于阳气不足。所以在交通阴阳,纳气归元,疏通阳气的同时,需要审时度势,适时恰当的理中、填精。第三步,阳气故障解决或者基本解决后,三阴伏邪藏于营血骨缝,伏邪开始溃逃。转入游击于未恢复生机之三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疾病由内部转移到外部。整体分析疾病已经减弱或者说是邪不压正。但是疾病势力依然强大,正邪斗争激烈,此时就会出现各种排病反应。比如:皮肤出疹子,湿疹等等。病邪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没有必要和它死磕。可以引阳入里修整,待三阳恢复,三阳开泰,疾病自然消失,此方案耗时比较久,给病患好多经济负担。我法于医圣张仲景桂枝加芍汤,引邪入里,关门打狗,杀敌于下焦。总结一下,第三步就是排毒。体内的潜伏的病毒、细菌;寒湿邪气、痰瘀毒素(血栓、斑块、息肉、囊肿、肿瘤等等)都会在排毒过程中清除。所以,第三步排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排病反应,患者一定要和医生良好沟通配合,攻克难关。
给患者讲讲扶阳和治病反应现在的患者对医药了解非常有限,认为有钱就可以了,不用学习医药知识,得病花钱就行了。其实这就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隐患。
言归正传,你选择了一位扶阳的中医大夫,那一定要了解什么是扶阳。首先扶阳扶的是人体的正气,也叫元阳。老百姓经常误解阳气,误解扶阳,认为扶阳就是壮阳。阳气也分好坏的,正气就是好的阳气,壮阳壮出来的阳气就是邪气、坏的阳气。(壮阳后就得淫邪,这个是最损伤人体元阳的一项生命活动)
健康的人正气是很足的,是不需要扶阳的。阳气不足的人有很多类型,比如:从小体弱多病的人一般都是先天禀赋的阳气(正气)不足;年老者阳气(正气)日渐衰微;大病久病虚损耗伤阳气(正气)者;经常抑郁思虑耗伤气血者,等等。
如何补阳气?运用禀赋天地纯阳之性的草药。如何判断阳气(正气)不足?交给我,因为我沉潜于扶阳医学十余年,经验丰富。
今天我主要想讲的是扶阳的过程和反应。阳气(正气)不足人就容易生病,大家都能容易理解。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阳气(正气)的不足后体内就会出现阴寒邪气,寒就从体内生出来了。这个寒邪生出来就意味着阳气的不足,这个过程是同步的。日积月累,根深蒂固。
所以说单纯考虑阳气(正气)不足是不行的,因为你体内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寒气、寒邪(冷邪)。我给你用扶阳药进去,(寒邪)是不同意的,它会剧烈对抗的,所以扶阳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杀灭它的过程。
您体内的寒邪根深蒂固如同冰冻三尺的冰块一样;我的扶阳药如同烧的通红的火炭。火炭遇到冰块就会刺啦刺啦剧烈反应的。所以很多人吃扶阳的药有一些药物反应,都属于正常。“阳药运行,阴邪化去”
可能出现的反应是:
腹中肠呜、放屁、腹痛泄泻(寒邪排出)反应后患者会觉得很舒服,但同时又疲倦想睡眠。此时当立即卧床休息,以利阳气的恢复,切不可从事体力或烦心劳神之事,否则前功尽弃。还有的病人出现胃口大开,此时不可贪食,以少食多餐为宜,流质饮食为佳。;不食、呕吐;欲吐不能吐,有明显便意,但又排不出便来;心悸烦躁;口干舌燥;小便色赤而浊;面目浮肿;困倦;流鼻血、鼻涕、口泡;咳嗽痰多(肺胃的寒气排出);皮肤发斑;暂时昏阙等等。看到这里千万不要惊慌,这些都是药物祛病,病情转好的表现。
医者大慈大悲心传播真理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