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
辛、苦、寒
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辛,平,无毒。主明目,补中,除风伤。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辛,性温,无毒,入十二经。主风湿瘾疹盈肌,咽喉风热不利,诸肿疮疡之毒,腰膝凝滞之气,润肺止嗽,散气消痰。酒拌蒸,待有白霜出,拭去,干焙捣用。
《主治秘诀》及东垣皆云牛蒡子辛温,故能入十二经而通散也。洁古云“吞一枚,可出痈疽头”,亦表其辛散之功耳。《本草》言其性平,误矣。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平,味辛,无毒。主明目补中,除风伤。(一名恶实。酒蒸拭净焙)
牛蒡子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味甘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牛蒡气平清热,味辛散郁,郁热清,则目得血而能视矣,所以明目。中者阴之守也,人身阴阳,求之升降,牛蒡辛平清肺,肺气下降则阴生,所以补中也。
风伤于卫,卫附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辛平疏肺,则皮毛解散,所以除风伤也。
《玉楸药解》黄元御
味苦,气平,入手太阴肺经。清风泻湿,消肿败毒。
牛蒡子发散风湿,清利咽喉,表隐瘾疹郁蒸,泻气臌水胀,历节肿痛之症。庸工习用小儿疹病。
《药品化义》
火药
属:阴中有微阳
体:小肉微润
气:和
味:肉苦带微辛
性:寒
能升能降
力:解热毒
性:气薄而味厚
入:肝肺二经
牛蒡子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疮,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肝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本草害利》
「害」其性冷而滑利,痘家惟宜血热便闭之症,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切勿妄投。痧疹不忌,泄泻用之不妨,痈疽已溃,非便闭亦不宜服。
「利」辛苦而寒,泻热散结除风,宣肺气,清咽喉,理痰嗽,通行诸经,开毛窍除热毒,散诸疮疡为痘疹要药。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中药学》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咳嗽痰多
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功能疏散风热,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故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十分常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竹叶等,如竹叶柳蒡汤;
若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本品能散风止痒,常配伍荆芥、蝉蜕、苍术等药,如消风散。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
本品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故可用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咽喉肿痛等热毒病证,因其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故上述病症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常与大黄、栀子、连翘等同用。治疗乳痈肿痛,尚未成脓者,可与金银花、栀子、瓜蒌等药同用,如牛蒡子汤。
用量: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注意:本品性寒,润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现代药理:牛蒡子煎剂对肺炎双球菌有显著抗菌作用,水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牛蒡子有解热、利尿、降低血糖、抗肿瘤作用,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
崇静补充:
1.肺部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均可用(肺部郁火)
2.有降糖作用
案例分享:扁桃体炎
崇慧守护平凡的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