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甲流来势汹汹,不少人在经历新冠之后,对病毒十分恐惧,不断的搜集各种预防的方法。
有的地方流行一种说法,叫:“有病没病,防风通圣”,这说的就是防风通圣散,现在的中成药通常叫防风通圣丸,或者防风通圣颗粒。
防风通圣真的能像吃饭一样随便吃吗?
它究竟是何方神圣?
今天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首先,这个方子来头可不小,出自《宣明论方》,是由金元时代的中医大家刘完素所创,他可是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一位医家。
防风通圣的药方组成为: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炒)、栀子。
这个方子较为复杂,一下就包含了17味药。
可能有的人就要疑惑了,这还怎么能像吃饭一样吃?谁家没事天天吃17味药啊?怎么能说吃就吃?
这我们就要拆解来看了。
外寒,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比如出门时少一件衣服、办公室的风扇、空调都是风寒之邪的来源,同时,冷饮、水果吃多了也会成为寒湿之邪入侵的途径。
其实,高科技的制冷、纳凉的方式虽然方便了生活,但也更拉近了我们与寒邪的距离。
通常,在疾病刚刚来临的时候,病邪都集中在皮肤、肺比较浅层的地方,会使体表的气血循环不通畅,人体容易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头疼、发热、喉咙干痒等问题。
防风、荆芥、麻黄、薄荷、川芎、连翘,这都有祛除外寒所用的。
由于它们都属于辛味,便能使人通过发汗的方式,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将人体内外邪逼出,使外邪无法深入影响人体健康。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化火”。就是说,当“风寒暑湿燥火”这些邪气在人体内部长时间积滞时,便形成热邪,也就是里热,使人体不通畅。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大便不通,还会伴随腹胀、腹痛、口干、烦躁等问题,因此就需要疏通内部之热。
也就需要另外一些凉药来清里热,这便用到了薄荷、栀子、连翘、石膏、黄芩。
简单说就是“清热解毒”之效,处理堆积在人体内的痰湿垃圾。
另外,石膏、黄芩、桔梗,都能专门清理肺、胃积热。
清理了之后,就需要助其从肠道排出了。
大黄、芒硝能通畅肠道,达到泻热、通便效果,栀子、滑石是通利小便的,这些相互配合,便能顺利的将热邪从大小便排出。
除了清热、祛邪之外,防风通圣的方子还不忘帮扶正气,还需要以“补法”收尾。
当归、芍药、川芎,这几味药甘温辛润、能够养血、活血;白术、甘草健脾和中。
常言道“正邪势不两立”,在人体与外邪的对抗中,“正气”是主力军。
而除了上阵杀敌,“正气”还要兼顾后方保障工作。
人体机能的活动、康复能力也依靠“正气”。
因此,预防疾病需要“正气”,对抗疾病需要“正气”,病后康复需要“正气”。
防风通圣的方子虽然复杂,但又是比较完整的,通过灵活的庞大军团,以求一次出兵,解决多项问题。
总的来说,防风通圣的方子,通过驱散外寒、化解里热、恢复正气,达到守护健康的作用。
在现代临床应用上,防风通圣常用于治疗伤寒感冒、肥胖症、习惯性便秘,以及一些荨麻疹、湿疹等皮肤问题。
这些问题属风热壅盛,表里俱实,防风通圣中的诸药能有效解决。
关于治疗感冒,需要注意是用于外感风寒之邪,通常表现出发热(高热或低热),汗出不畅,头痛头昏、咽喉不利、目睛赤痛、咳嗽喘息、痰液唾涕粘稠。
防风通圣对于此类风寒感冒,在外通毛孔,让风寒散去,在内通肠道,让热邪从肠道而走。
其次,看到有治疗肥胖症,有些朋友可能要“眼前一亮”了,可别急!
这个说法起初是从日本传来的,因误打误撞出现效果,也就越穿越神。
胖,在中医看来多是“化不掉的湿邪”。
通过上面我讲述的防风通圣的药理,可以得知它主要是疏散外寒,清泻里热,因此对于是热结导致的肥胖,才会有些效果。
这类人群通常身材微胖,体格壮实、食欲好、脸上容易出油、冒痘,还时常便秘,这些便是因湿热在体内堆积而成胖,便能使用防风通圣进行调理。
而对于一些体虚、食欲欠佳、时常腹泻的人群,则更应该走健脾祛湿的路子。
另外,荨麻疹、湿疹、便秘这类问题,多数情况也是因为身体不通导致的。
毛孔、肠道是排出外邪的重要通道。肠道不通,便容易便秘,毛孔不通了,便容易在皮肤下淤积浊物,便会出现痘痘、疹子等问题。
而防风通圣表里双解的作用下,便能疏通祛邪的道路,随后再补上防御中的漏洞。
特别要注意的是,此方针对外感风寒、热结在内的人群。
以前人们大多体质壮实,此方应用比较广泛,也就有了“有病没病,防风通圣”的说法。
但是,对于自身体质虚弱、正气不足,一旦外感风寒,就虚汗连连的朋友,就不适合此方,更应该使用重益气的方子。
说到最后,就是要提醒广大朋友:“有是证、用是药”。
生活中千万不要听到一句“这个药可以治这个病”就去用,也不要一听说流感,就赶紧买药吃。而是应该了解清楚,“为什么这个药可以治这个病”,然后再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