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四肢屈侧及会阴等部位,常呈泛发或对称性分布。湿疹是多因性疾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部分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遗传因素亦为本病因素之一。病因复杂给本病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古代中医文献无“湿疹”之病名,根据其临床特征,主要归属于“浸淫疮”、“湿毒”之范畴,又据其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生于小腿的叫“臁疮”,生于肘窝或胭窝部叫“四弯风”,生于阴囊叫“绣球风”等名称不下十余种。
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论及病机十九条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浸淫疮,黄连粉主之。”首先提出中医治疗本病之方药。
嗣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诸久疮者¨¨为风湿所乘,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明确指出风、湿、热三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基础。
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补充了饮食不当,内生湿热之病因,并提出用蛤粉散外治方法。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描述:“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湿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
不仅对本病的临床症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而且将内因和外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上论述表明,古代医家治疗本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湿疹的临床报道,最早见于年。从60年代起,临床文章逐渐增多,有个案报道,亦有百例以上的大样本观察资料,多主张以内服与外治相结合,亦有应用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
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了深人研讨。如对湿疹的病因,历来医家多认为以风、湿、热、毒为主,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血虚风燥亦为本病的病理机转之一。
辨证分型方面正逐步趋向统一。治疗方面,在内服中药与外治法并重的基础上,又发掘出针灸、磁疗,单方验方疗法,使疗效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医治疗本病的有效率为80%~90%。
关承武,中医内外科专家、名老中医、中医名家传人、中国医师协会会员。现年68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多年。13岁起随名师学徒,随医疗队赴湖北、湖南各地开展巡回医疗工作,后进修于上海中医学院。
曾任上海神洲中医药发展有限公司研究员兼临床指导老师,年回湖南工作。一直与病人打交道,临床经验丰富,辨证准、用药精、疗效好,患者赠送錦旗众多,被当地百姓誉为“神医”,口碑载道,广泛流传。
擅长:中医内科、外科、皮肤科疑难病与常见多发病。尤对急慢性肠炎、胃炎、肺炎、肺癌、久咳、哮喘、肝胆疾病、糖尿病、前列腺炎、心脑血管病、心慌气短、顽固性头晕头痛、耳呜、男女虚劳、偏瘫等内科疾病,痈疽疔疮、无名肿毒、痰核、久不愈合溃疡等外科疾病,尖锐湿疣、青春痘、蛇丹、皮肤瘙痒、风疹、手足癣等皮肤疾病,颈腰椎病、关节炎、坐骨神经、三叉神经痛,以及妇科疾病等疗效显著;精于跌打损伤治疗。
坐诊时间:每周一、三、四、五全天,周二上午
地点:名源堂正源门诊部(马王堆,-)
赞赏